说实话,数据库性能监控这事儿,我刚开始接触时也是一头雾水。记得有次线上系统突然变慢,整个技术团队手忙脚乱排查了半天,最后发现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慢查询把数据库拖垮了。从那以后我就明白,监控数据库性能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去救火,得提前做好预防。现在我的团队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数据库的各项指标,这已经成为我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监控指标:从基础到深入
数据库性能监控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只关注CPU使用率、内存占用这些基础指标,后来发现光看这些远远不够。比如有次MySQL的CPU使用率明明很正常,但业务系统就是卡得要命,后来才发现是磁盘I/O瓶颈导致的。现在我们会同时监控连接数、查询吞吐量、锁等待时间这些更深层的指标,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数据库的健康状况。
说到具体的数据,我们发现在业务高峰期,如果数据库的QPS(每秒查询次数)超过5000,或者平均响应时间超过10毫秒,就得立即介入优化了。这些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在实际业务中,它们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用户可不会管你后台发生了什么,他们只在乎页面加载快不快。
监控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市面上监控工具那么多,该怎么选呢?我们团队用过Prometheus+Grafana这套组合,也试过商业化的Datadog。说实话,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适不适合你的技术栈。如果是初创公司,我建议先用开源的Prometheus,它的生态真的很丰富,各种数据库的exporter都有。但如果你需要更强大的告警和协作功能,商业工具可能更省心。
不过工具再强大,也得会用才行。我记得刚开始用监控系统时,设置了太多告警规则,结果每天收到几十条告警邮件,最后大家都麻木了。现在我们就聪明多了,只对关键指标设置告警,而且会根据业务时段调整阈值——比如双十一期间,我们对数据库性能的容忍度就会适当放宽。
实战中的监控策略
监控数据库性能最难的是什么?我觉得不是技术实现,而是如何制定有效的监控策略。我们曾经犯过一个错误:把所有的监控重点都放在了读写频繁的核心表上,结果有次系统出问题,是因为一个很少被访问的日志表发生了锁等待。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监控要全面,不能有盲区。
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分级监控:核心业务表实时监控,普通表定时采样,日志类表每天检查一次。这样既保证了重点,又不会给监控系统带来太大压力。另外,我们还会定期做压力测试,模拟业务高峰期的场景,提前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
说到底,数据库性能监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每个业务场景都不一样,别人的最佳实践未必适合你。重要的是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意识,让监控真正成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眼睛”。

说得太对了,预防比救火重要多了!
想问下你们具体用什么工具监控磁盘I/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