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DNS污染,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能帮我们”科学上网”,恨的是它带来的各种网络问题简直让人抓狂。前几天我朋友的公司网络突然集体抽风,明明能上微信就是打不开官网,折腾了半天才发现是当地运营商搞的DNS污染。这种情况在大陆实在太常见了,不过你知道吗?DNS污染的表现可不止网页打不开这一种。
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访问异常
最典型的要数”时灵时不灵”现象了。记得去年用某家运营商的4G网络访问GitHub,白天死活打不开,凌晨两点却能流畅访问。后来才知道这是运营商搞的动态DNS污染——高峰期封锁,低峰期放松。这种”玄学”级别的网络问题,连老网工都得挠头。
更绝的是地域性拦截。有次在广州出差,客户那边的工程师死活打不开我们公司的官网,开着视频会议互相截图确认,结果发现只有广东部分地市的DNS解析出来的IP居然是错的!这种”看人下菜碟”的DNS污染,简直让远程协作变成了一场解谜游戏。
隐藏更深的高级玩法
现在有些DNS污染已经发展到”智能”阶段了。比如对特定关键词的域名实施”精确打击”——主站能打开,但某些子域名永远解析失败;或者是返回一个假冒的IP,把你引导到山寨网站(这种情况在金融类网站尤其危险)。某信息安全论坛就爆料过,有用户访问银行官网时被DNS污染重定向到了钓鱼网站,损失惨重。
最讽刺的是,有时连检测DNS污染的网站都会遭遇DNS污染。我就遇到过用ping、dig、nslookup三个工具查同一个域名,返回的IP竟然各不相同。这种”薛定谔的解析结果”,怕是连量子计算机都算不清了。
那些年被坑过的技术方案
你以为用海外DNS就能避免污染?Too young!现在很多污染是基于IP的,不管你用哪家DNS,只要请求经过某些网络节点就会被篡改。去年某个云服务商就因为IP段被误伤,导致大量正规企业网站遭殃。更糟心的是TCP协议的DNS污染,连加密的DoH/DoT都可能中招——解决办法?要么用更底层的方案,要么…你懂的。
说个真实案例:某跨境电商的支付接口突然大面积失效,技术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发现是海外CDN节点的IP被加入了某份神秘的”黑名单”。这种连带伤害,让多少运维人员白了头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