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并发系统的监控,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记得我们系统刚上线时,虽然负载均衡和动静分离都配置得很到位,但真正让我睡不着觉的,是那些深夜突然出现的性能抖动。有一次凌晨两点收到告警,系统响应时间莫名飙升,要不是提前部署了完善的监控体系,估计那天晚上就要出大事了。
监控高并发系统,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立体的监控视角。就像医生看病需要各种检查一样,光看CPU使用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维监控法”:基础设施层、应用层、业务层和用户体验层。基础设施监控包括服务器CPU、内存、磁盘IO和网络流量,这些基础指标就像是系统的”生命体征”,必须实时掌握。
应用层监控就更细致了,需要关注JVM内存使用(如果是Java应用)、GC情况、线程池状态、数据库连接池等。特别要提醒的是,数据库连接池的监控经常被忽略,但它在高并发场景下往往是个”隐形杀手”。我们就曾经因为连接池配置不当,导致系统在流量高峰时出现大量超时,教训深刻啊!
选择合适的监控工具组合
现在市面上监控工具五花八门,但我觉得没必要追求大而全。我们用的是Prometheus + Grafana的组合,搭配ELK Stack做日志分析,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基本能覆盖大部分监控需求。Prometheus的时序数据库特别适合存储监控指标,而且它的查询语言PromQL真的很强大,可以灵活地组合各种监控条件。
不过要提醒一点,监控指标不是越多越好。早期我们犯过错误,收集了上千个指标,结果真正有用的也就那么几十个。现在我们的原则是:每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告警阈值和应对预案,否则宁可不监控。毕竟监控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发现问题并解决,而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告警策略的智慧
说到告警,这可能是最考验技术团队智慧的地方了。告警太多会让人麻木,产生”狼来了”效应;告警太少又可能错过重要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分级告警:P0级(紧急)直接打电话,P1级(重要)发短信,P2级(一般)只在工作时间内通知。这样既能保证紧急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又不会影响团队正常休息。
另外,告警的阈值设置也需要动态调整。比如双十一期间,我们的告警阈值就会适当调高,避免正常业务高峰触发误报。这种”智能化”的告警策略,真的是从血泪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说到底,监控高并发系统就像给系统安装了一套精密的”体检系统”,既要全面又要精准。通过合理的监控体系,我们不仅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预测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毕竟在高并发场景下,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处理,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个四维监控法总结得真到位,我们团队也在用类似的方法 👍
数据库连接池确实是容易被忽略的点,我们之前也踩过这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