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NAT类型对网络连接的影响,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明明网速很快,但联机游戏就是卡顿不断,视频通话时画面总是断断续续。这很可能就是不同NAT类型在”作祟”。我最近测试了几种常见网络环境,发现NAT类型确实能带来天差地别的连接体验。
完全锥形NAT(Full Cone)就像最友好的门卫,只要打过一次招呼,之后无论是谁从哪个端口来都能畅通无阻。但现实是,出于安全考虑,现在大多数路由器都采用了更严格的限制型NAT。特别是移动网络常用的对称型NAT(Symmetric NAT),它会为每个外部连接分配新的端口映射,就像一个过度谨慎的安检员,几乎完全阻断了P2P连接的可能。
为什么对称型NAT最让人头疼?
我在测试《使命召唤》联机时深有体会。两个使用对称型NAT的玩家,成功率连30%都不到。运营商这样做当然有道理——安全第一嘛,但苦了我们这些追求低延迟的游戏玩家。有趣的是,同样是对称型NAT,电信和移动的表现还不一样,前者通常能维持2-3分钟的”打洞”有效期,后者可能30秒就失效了。
最戏剧性的是上周的测试:我特意找了四家不同运营商的手机热点做对比。结果联通的中型NAT(Address-Restricted Cone)居然在三次尝试后成功建立了P2P连接,而移动的对称型NAT试了十几次都无功而返。这让我想起一个游戏开发者朋友的话:”在中国做联机游戏,至少得准备三套备选方案。”
如何改善NAT带来的连接问题
如果你经常遇到联机问题,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手动开启路由器的UPnP功能(虽然安全专家们可能会皱眉),或者更简单的——直接换成电信宽带。实测表明,电信用户遇到严格对称型NAT的概率要低得多。不过话说回来,随着IPv6的普及,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就不用再为这些NAT问题头疼了。
最后说个冷知识:你知道吗?某些视频会议软件会故意限制免费用户的NAT穿透能力,迫使他们购买企业版。这招确实挺”聪明”,但作为用户,了解自己网络的NAT类型,至少能在遇到问题时知道该从哪里着手解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