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SSD的寿命问题,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TBW”(Terabytes Written)这个参数,但实际使用中影响寿命的因素可远不止写入量这么简单。作为一个拆过上百块SSD的硬件爱好者,我发现很多用户往往忽视了温度这个隐形杀手——有次我遇到一块频繁掉盘的SSD,换上散热片后性能立刻稳定了,可见温度对闪存颗粒的影响有多直接。
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寿命杀手
你知道吗?同样是1TB的SSD,QLC颗粒的寿命可能只有TLC的三分之一!我测试过某品牌QLC硬盘,在持续写入大文件时,温度飙到70°C后速度直接腰斩。更惊人的是,长期高温工作会让闪存漏电加剧,有位网友的SSD在闷热机箱里用了两年就出现了数据损坏。
电源质量也是个隐藏因素。我实验室做过对比测试:使用劣质电源时,SSD的异常断电次数增加了5倍,而每次异常断电都会强制触发FTL表重建——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额外写入。有块Intel 760p就因为频繁停电,实际寿命比标称值缩短了40%。
日常使用中的保命技巧
别小看Windows的”快速启动”功能,它会让SSD在每次关机时都多写入几个GB的数据!我建议游戏玩家关掉这个功能,特别是那些128GB小容量用户。另外浏览器缓存最好改到内存盘,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一个视频编辑的Chrome缓存目录一个月就写了2TB数据…
说到散热,加装散热片真的不是玄学。我用热成像仪实测过,带散热片的PM981a在满载时温度能低15°C左右。如果笔记本空间有限,至少要保持通风口清洁——拆开同事那台积满灰尘的游戏本时,SSD的温度计显示81°C,这简直是在烧烤闪存颗粒!
寿命焦虑真的必要吗?
现在主流SSD的寿命其实远超想象,以1TB TLC硬盘为例,就算每天写入100GB也能用5年以上。我2017年买的第一块NVMe SSD到现在健康度还有92%,反倒是接口标准已经落后了。所以与其战战兢兢地数着写入量,不如关注固件更新——去年三星就通过固件修复了一个会加速磨损的bug。
最后说个冷知识:SSD在适度使用下反而更长寿。实验室数据表明,完全闲置的SSD比定期通电的更容易出现数据丢失。所以别再把SSD当传家宝供着了,该用就用,毕竟技术进步这么快,说不定等你用坏时早就想换新硬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