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服务器负载飙升的时候,那种焦头烂额的感觉真是让人记忆犹新。Linux服务器性能优化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像在玩一个永远都在变化的拼图游戏。记得有次凌晨三点,我们一台核心服务器突然响应迟缓,最后发现是因为某个定时任务在高峰期同时启动了多个内存密集型进程,导致系统频繁进行内存交换。这种经历让我明白,优化性能不能只盯着某个单一指标,而要像中医把脉一样,从整体到局部全面诊断。
内存管理的艺术
内存使用率经常是个误导性的指标,你知道吗?有次我发现服务器内存使用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但性能却很正常。后来才明白Linux会充分利用空闲内存做磁盘缓存,这其实是好事!真正需要警惕的是swap使用情况。当系统开始频繁使用swap时,性能就会断崖式下跌。我现在的做法是在/etc/sysctl.conf里设置vm.swappiness=10,这样能有效减少系统过早使用swap的倾向。不过这个值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调整。
CPU调优的那些事儿
CPU使用率100%不一定就是问题,但如果是用户态的100%那就要小心了。我曾经遇到过最棘手的情况是软中断导致的性能问题,用mpstat一看,%soft列高得吓人。这种情况通常和网络包处理有关,最后通过调整网卡多队列配置和中断绑定才解决。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CPU频率调节,特别是在虚拟化环境里。把cpufreq设置为performance模式,有时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性能提升。
文件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ext4还是XFS?这个问题在运维圈里争论了好久。从我实际测试来看,对于大文件频繁读写的场景,XFS确实表现更好。但ext4在小文件处理上也不差,而且稳定性经过了更长时间的考验。有次我们把一个日志服务器的文件系统从ext4换成XFS,同时调整了mount参数,比如加上noatime,结果IO性能提升了将近30%。不过要提醒的是,这些优化都需要结合业务特点来定,盲目跟风可能会适得其反。
说到底,性能优化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观察、测试、调整。我现在养成了习惯,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监控仪表盘,把潜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毕竟,预防总比救火来得轻松,你说是不是?

这波操作太真实了,凌晨三点救火我也是亲历者😂
内存用得多不等于有问题,终于有人讲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