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服务器备份,这可能是每个运维人员心里最纠结的事情——不做吧,数据丢了要命;做吧,又不知道怎么做才最靠谱。我在这个坑里摸爬滚打好几年,发现备份这件事儿真的不是简单地复制文件那么简单。就拿上个月我们公司数据库服务器宕机那次来说,要不是之前制定了完善的备份策略,现在可能就得重头开始建数据库了。
备份频率: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数据备份太频繁会影响服务器性能,间隔太久又容易丢失重要数据,这个问题困扰过多少人?根据我观察,很多企业都在用”3-2-1″备份策略——3份副本,2种介质,1份异地。但具体到执行层面,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我们的电商系统,订单数据每小时增量备份一次,而商品信息这种变化不大的数据,每天全量备份就够了。
备份验证: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步骤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见过太多企业做了备份却从没验证过能否恢复!备份文件损坏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比你想象中高得多。我们现在每个月都会随机抽取备份文件做恢复测试,虽然麻烦,但总比真要用的时候发现备份不能用强。去年有家同行就吃了这个亏,服务器出问题时才发现半年的备份全部失效,最后只能从最原始的版本重新开始。
云存储备份的那些坑
把备份放到云上确实方便,但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带宽限制就是个隐形杀手,有次我们突发奇想把2TB的数据库直接往云上备份,结果把公司网络都给拖垮了。后来学聪明了,改成夜间分批传输。还有权限控制,千万别偷懒直接用管理员账号,万一备份账号被盗,坏人不仅能删你的服务器数据,连备份都能给你删干净!
说到底,备份这件事儿没有”一招鲜”的解决方案。关键是要根据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策略,定期检查,不断优化。你们公司现在用的什么备份方案?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教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