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服务器监控,很多人都觉得无非就是CPU、内存、磁盘这几样,但真正遇到问题时才发现监控指标远不止这些。就拿我们团队上周遇到的那次服务器频繁重启的事故来说,表面上看是内存不足引发的OOM,但实际上还牵扯到连接池溢出、磁盘写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做好服务器监控不能只盯着那几个常见指标,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
基础资源监控是底线
CPU使用率、内存占用这些确实是必看项,但很多人会忽略一些细节。比如内存监控不仅要看总量,更要关注各个进程的具体分配情况;CPU不仅要看整体负载,还要注意单个核心的峰值。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坑:有次服务器CPU平均使用率才30%,但某个核心长期100%,导致服务响应缓慢。所以我现在都会在监控面板上单独显示每个核心的状态。
磁盘监控同样需要注意细节。除了空间使用率,inode数量、IO等待时间这些指标也很关键。我就遇到过磁盘明明还有20%空间,但因为inode耗尽导致服务异常的情况。建议把df -i
这个命令也加入监控项,毕竟预防胜于治疗。
容易被忽视的网络指标
网络相关的监控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但其实很多故障都源自这里。TCP连接数、重传率、带宽利用率这些都要长期关注。特别是连接数,我们的游戏服务器就曾因为TCP连接数暴涨而崩溃——当连接数达到系统限制时,新玩家根本无法登录。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点是DNS解析。有次我们的服务突然变慢,折腾半天才发现是DNS服务器响应延迟增加了200ms。所以现在我都会在监控中加上DNS查询时间的指标,毕竟在网络通信中,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
应用层监控同样重要
除了系统层面的监控,应用自身的指标更不能忽视。比如我们游戏服务器就要特别关注在线玩家数、房间创建频率、消息队列长度等业务指标。这些指标一旦异常,往往比系统指标更能提前预警问题。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那次让我记忆深刻的故障:数据库连接池突然耗尽。监控显示系统资源一切正常,但就是因为业务量激增导致连接数暴增。后来我们给连接池大小、空闲连接数都设置了告警阈值,这才避免了类似问题。看来监控不仅要全面,还得有预见性啊!
总之,服务器监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业务特点来定制。既要覆盖基础资源,又要关注应用状态;既要注意实时指标,也要分析趋势变化。只有这样,当下次服务器开始”蹦极”时,我们才能更快地找到问题所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