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海底光缆对网络延迟的影响,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记得去年有次视频会议时,屏幕上的同事表情忽然卡成了ppt,这让我对那几条藏在深海里的”大水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你知道吗?目前全球95%的国际互联网数据都要依靠这些光缆传输,但它们对延迟的影响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光缆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延迟下限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20万公里,听起来很快对吧?但跨太平洋的线路动辄上万公里,这意味着理论上单程延迟就有50-60ms。去年新铺设的跨大西洋MAREA光缆虽然采用最新技术,但纽约到伦敦的物理延迟依然维持在60ms左右。这还没算上光电转换、中继放大带来的额外开销。
有趣的是,海底光缆的路径选择会带来很大差异。比如亚洲到美洲的线路,走直线要经过地震多发的日本海沟,而绕道关岛可能增加3000公里路程。运营商必须在可靠性和延迟之间做出权衡,有时候地图上看似不合理的”弯弯绕”,其实都是工程师们精心计算的结果。
登陆站:隐藏的延迟杀手
真正让人头疼的往往是光缆终点处的登陆站。这里需要进行光电转换然后接入地面网络,而这个节点的设备老化问题惊人。我有次和一位运维工程师聊天,他苦笑着说某登陆站还在用2008年的设备,”处理流量的时候就像是让跑车走乡村土路”。
具体有多夸张呢?根据TeleGeography的报告,在某些老旧登陆站,高峰时段的排队延迟可以达到70-80ms。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跨洋ping值会莫名其妙地突然飙升。要知道,现在很多云服务商内部的跨数据中心延迟都压到了个位数,相比之下海底光缆确实成了网络延迟的”拖后腿大王”。
绕过海底光缆的可能性
最近有些互联网巨头开始尝试新方案。比如微软的Natick项目直接在海里部署数据中心,Facebook则试验高空无人机传输。但这些方案目前还难以替代海底光缆的主力地位。实话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还得和这些海底线缆继续”相爱相杀”。
(写完这篇文章我特意查了下常用国际链接的状态,果然发现东南亚方向的延迟又比平时高了20ms…看来今晚又有维修船在海上作业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