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Linux系统优化,其实和Windows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的,毕竟都是操作系统嘛!我平时用Ubuntu和CentOS比较多,发现很多人装完系统就直接用了,其实稍微调整一下就能让性能提升不少。我记得有一次帮朋友优化服务器,只是简单调整了几个内核参数,负载立马降下来了,连他都惊讶地问“你动了啥魔法?”——其实哪有什么魔法,都是系统自带的优化技巧啦!
内核参数调优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不知道,Linux内核默认参数其实是为了兼容性而设置的保守值。比如TCP连接数限制、文件打开数限制这些,对于服务器来说完全不够用。我一般会修改/etc/sysctl.conf文件,增加像net.core.somaxconn=2048这样的参数,提升网络性能。有一次我给一个Web服务器调优,只是把vm.swappiness从默认的60降到10,就明显减少了交换分区使用,系统响应快多了。
说到文件系统,EXT4虽然是默认选择,但XFS在处理大文件时表现更出色。我做过测试,同样配置的服务器,使用XFS文件系统的MySQL数据库写入速度比EXT4快了将近15%!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同工作负载适合不同的文件系统,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内存管理有讲究
Linux的内存管理机制和Windows很不一样,它会尽量利用空闲内存来做缓存,所以看到内存使用率高不一定代表有问题。不过我建议还是定期清理缓存,特别是当系统运行时间很长的时候。可以用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这个命令来清理,但要注意在业务低峰期操作。
另外,透明大页(Transparent Hugepages)这个功能虽然能提升性能,但在某些数据库场景下反而会导致性能波动。我遇到过一个MongoDB集群偶尔卡顿的问题,最后发现就是因为这个功能,关闭之后立马稳定了。所以啊,不是所有新技术都适合你的具体场景。
日常维护不可少
定期更新系统这个不用多说,但我要特别提醒的是,更新内核后最好重启一下,否则新内核的参数可能不会生效。还有日志管理也很重要,/var/log目录一不小心就会撑满磁盘,可以用logrotate来管理,设置合理的轮转策略。
最后想说,优化是个持续的过程,不要指望一劳永逸。最好定期用top、iotop、vmstat这些工具监控系统状态,及时发现瓶颈。记住,最适合的优化才是最好的优化,别人的配置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环境哦!
评论